为中国加油 让美丽成真

来源:行业动态 日期:2024-01-05 11:21:44 浏览量:15次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不仅是生态与环境,还包括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在从事科研的人看来,生态和环境本身是两个概念。因此,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很多人讲的生态和环境都在非常快地恶化的观点。

  其实,近些年中国的生态是在不断改善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能源的利用。能想象,假如我们不烧煤、不烧天然气,只砍柴的话,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问题难以避免。因此,要更平衡科学地看待生态环境发展中的一系列情况。

  3年前,我就在中科院推动PM2.5的研究工作,中科院于2012年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项目。如今,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单位的几百名研究人员正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包括“灰霾追因模拟”、“大气灰霾溯源”和“大气灰霾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等。

  这些年,我们从始至终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是事实,但也要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因为发展到这一步,社会公众、媒体,包括各级政府的认识都在增强,环境治理的推动力也会加强,要有这个信心。

  另外,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的污染是分阶段出现的,先是煤炭污染,再是汽车尾气污染,而中国是复合污染,即两者同时出现。因此,中国应建立并执行严于任何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要大力呼吁这个理念。

  如油品质量上的问题,我们曾作过很多模拟研究,微型车的排放量不一定就比豪华车低,柴油车的排放量又高于汽油车。假如油品硫含量很高,会引起汽车的三元催化器失效,降低其净化活性,因此导致汽车的排放会增加很多倍,但这在技术上是能解决的。因此,我们执行标准一定要严,这个理念应该宣传出去。

  此外,PM2.5的排放问题很复杂,在不一样的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其成因都不一样。所以,要研究排放的啥东西会“长”成PM2.5、什么样的排放最容易转化成PM2.5。搞清楚这样的一个问题后,才能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控制。

  在改善环境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国有能源企业的愿望和我们是一致的。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生产的油品质量远高于非公有制企业,而有大约一半的油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如果统一提高油品品质衡量准则,势必会增加炼油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大量民营油企将倒掉,中石油、中石化能不愿意吗?

  我认为,老百姓多少还是要为环境改善买单的。希望中石化、中石油通过科学管理、挖掘减少相关成本的潜力,消化掉大部分。同时,政府税收方面减少一部分。终究,老百姓还是要付出一点。最后,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将逐步推动环境改善。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铿: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思想从生态环境来理解“美丽中国”,最重要的是两个标准:第一,生态环境是秀美的,这是外在的;第二,生态环境是安全的,包括食物、空气、水等是安全的。要建设美丽中国,得从这两方面下工夫。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这次将近一个月的雾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这些年来走过的发展路程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第二,我们的新型城市化究竟怎么搞,必须要给过去30多年的城市化有一个总结、反思。城市化有两个途径: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是扩大城市的数量。我们许多省动辄就提要建国际化大都市,都把城市发展得这么大,人口那么集中,这条路是一定不可以再走了。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限制,应像许多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那样有计划地疏散、给大城市解压。工业化最早的英国很早就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英国的城市化专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化城市的思想,使西欧的城市化成为以小城市为主、非常美的田园化的城市化。因此,我们的新型城市化一定要吸取这次的教训:要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小城市,扩大城市的数量,而不是扩大城市的规模。而且,搞城市化不能有精英城市的思想。精英城市说到底就是土地财政,用土地财政发展城市,说到底就是算计农民的土地。所以,城市化一定要有新的思想,要加强城乡规划,有计划地发展更加山川秀美的小的城市。第三,实现城市化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是转变各级领导的执政理念,是真正的为人民、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GDP放在第一位。习现在提出来有质量的增长,这个概念不错。我觉得发展生产还是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为民生问题去考虑。所以说,不转变发展方式,不端正到民生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来,只为了GDP去发展,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去换发展、以环境的破坏去换发展的路是不能再走了。说一千道一万,许多思想要端正,才可以做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转变,还是过去那么一个套路走下去,那么“美丽中国”没有希望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鼓足信心,实践美丽中国梦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地相处,并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行动中。从发展现在的状况来看,当前的中国在保持GDP快速地增长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影响到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PM2.5细颗粒物污染使我国很多城市深陷雾霾;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陷,偷排污水使水资源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很多地方不见蓝天、不见绿地伴随着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一些社会舆论把问题的源头对准了工业化。其实,这样一些问题是不科学发展造成的,不能一刀切地全盘否定工业化的成果。我们大家可以从四个通道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在空间开发格局方面完善土地、水土资源的开发、配置与保护;其次应全面节约世界资源,如高效循环利用资源,同时加紧开发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应防止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问题导致的污染及人工造成的污染;此外应建立完整管理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真正的美丽中国应该把生态文明的概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着力提高经济效益,更多实现公平公正,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更好地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要经济建设,还是环境保护?面对选择,曾有人说,“宁可病死,也不能饿死”。这个认识是不对的。建设“美丽中国”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并不矛盾。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这同样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把科学生产、环境治理融入经济建设。以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在进行的重大咨询项目之一。项目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建设生态流域、生态城镇群、生态港口等概念。在陆地上发展绿色经济,在海洋上发展蓝色经济。在当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应该总结过去教训、亡羊补牢;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鼓足信心,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前进!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立足国情,展开辉煌中国梦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新的社会愿景才会推动其慢慢的提升,“美丽中国”的概念让人鼓舞。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已发展到一个关键节点。环境问题已不单单是现实问题,也成为一个公众越来越敏感的社会心理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现“美丽中国”梦不仅要了解国情,还要了解公众意愿的复杂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辉煌的中国梦展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公众对环保问题已有比较深入的认识。1987年,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指出中国发展应“天人合一”,注重环境发展,但最后我国走的却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这是难以逾越的历史规律。我们国家发展态势虽然很好,在全球来看仍与俄罗斯、巴西、印度等三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线上,人均GDP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民众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依然较高。早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国家社会公众早已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达成共识:经济发展一定不可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但到现在实现这个目标依然荆棘重重。中国人的需求已不像过去一样,只想着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现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民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消费愿望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经济发展速度慢,物质享受少,公众对于不发展很愤怒;但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环境差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造成的后果也让公众非常不满意。如何综合平衡公众的消费需求和环境需求,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很重要。过去30年来,中国政府非常强势,基本上市长就像总经理,书记就像董事长,所有人民都算是这个公司里面的员工。现在政府正在转型,而这一过程中来自舆论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压力,却在无形中制约着政府转型的步速。“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愿景既要合乎国情,又要合乎公众的预期,摆在前路的问题远比公众想象的复杂。以全民医保为例,公众的要求非常合理,但是也要考虑客观历史条件限制。在走向“美丽中国”过程中,需要更充分的公共政策讨论,作出明确的理性认识,避免一种言论取得压倒性的趋势,这样“美丽中国”梦想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得更客观、更平和,更具有实践性;我们才可以把实干兴邦和未来远景结合好!

  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陈鹏:不遗余力抒写“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后,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词。特别是网络上有很多争论,这是件好事情,充分说明了民众对建设美好祖国和家园的责任和关切。中国科学报社作为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主流媒体,向来以服务国家发展、推动民主进步、提升公众福祉为己任,对“美丽中国”的关注也不遗余力。我们愿意更多地从科学和科技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这个概念。十八大报告发布后,我们发表了关于“美丽中国”的多篇评论,作了很多有关报道,引起了不少反响。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面临两会,作为一家有责任的媒体,我们很愿意对这个概念的正确解读作出自己的努力。于是,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联合人民网、腾讯网、四川大学等单位,在近期启动了“我心中的美丽中国”网络调查与征集活动。什么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如何有成效?最终的打分权在公众手中。如果缺乏公众心中的“美丽中国”作为参照,概念难免会混淆,政策难免有偏差,成效也会打折扣。相信此次调查的最终结果会给有关部门提供很好的参考。此次座谈会只是作为我们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起点。会议后,我们会用大量版面把大家的真知灼见在《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发表,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传到两会上,争取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个话题。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的梦想也是中国科学报社的光荣职责,我们将用手中笔墨与大家一起描绘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坚实的舆论底盘上构筑“美丽中国”中国科学报社等组织的“我心中的美丽中国”网络调查与梦想征集,很有意义。网民比较靠前的选项包括:食品安全、养老、空气质量、医疗等。这提示民生问题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最要紧的麻烦。从人民网舆情监测的情况看,有关地沟油、问题胶囊、速成鸡、塑化剂等每一次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的突发事件,到三鹿奶粉官员复出现象,都在网上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如何给民众日常生活的安全感、社会的温暖感和信任感,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涉及“美丽中国”建设庞大的舆论底盘。习洞察民心,体贴民意。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亮相,他一口气说了10个“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十八大到全国两会,我们正真看到党心民心在水融。首次离京考察,在广东不封路,微博直播;同志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电视新闻中出现了“光腚男孩”,说明官民交流的原生态,不准基层政府造假,“哪怕为考察添置一张新板凳”。网上的“学习粉丝团”(117万粉丝)、“向李学习”等账户,借用现代政治营销手法,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心理距离。在陕西一居民家获赠布鞋,诚恳表示:我回北京要穿上它。穿百姓鞋,走百姓路。一些地方,还存在政府与民争利、打压民众利益表达的现象,或者政府的本意并不差,但行政行为粗暴、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例如,河南周口强制平坟200万座,在今年除夕那天,老百姓自发地复坟近百万座。日前,有网友找到周口市长的祖坟,本想强行平坟却又放下了铁锹。媒体感慨:“当地官员应为这把放下的铁锹汗颜。”“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政府认真倾听民意,化解民怨,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蔡尚伟:携手共谱“美丽中国”华章2013年3月2日,这一天被很多网友解读为“爱你一生,深爱”。深爱什么?深爱的是美丽中国。继去年12月发布网络版报告之后,今天是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首次发布纸质版《“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与《“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同时,近期,川大在成立美丽中国研究所的基础上,继续推出“美丽中国网”,逐步推动“美丽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此次由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联合人民网、腾讯网、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的“我心中的美丽中国”调查得到网民的积极响应,可以感受到中国普通百姓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理想、思考与智慧。从调查的最终结果来看,民众心目中的“美丽中国”所应具备的要素概括起来是“健美”,既包括百姓生活的健康之美,也包括社会体系的健全之美。以十八大召开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对“美丽中国”的要求有着新的高度。“美丽中国”不仅是指过去旅游学意义上的视觉美,还包括经济发展之美、政治公正之美、文化文明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美丽中国”概念的核心是生态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顶层形态,生态文明不等同于生态本身。它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地位,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美好生活也是“美丽中国”应有之义。习提出美好生活的概念,就希望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幸福生活的保障。当然,调查的最终结果也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目前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美丽国家,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我心中的美丽中国”座谈会为科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发出了集结号。同时,关于“我心中的美丽中国”调查并没结束,而是刚刚启程。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广纳群贤之见,深入开展“美丽中国”调查,持续与国民形成互动,与学界、业界、媒体等社会各界一起同谱“美丽中国”的华章。

  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霈恩:不能只有富裕,没有美丽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个话题,看上去是文化的概念,但从我们所作的调查来看,偏向社会科学,从社会关注来看,又属于科学范畴。可见,“美丽中国”吸引了很多层面的关注,这也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几十年前,我们得知自己很贫穷,于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消除了贫穷,改进了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走向富裕奔向小康。可是,今天我们又发现,没有了贫穷,但是也缺乏美丽。应该说,只有富裕加美丽才是完美的发展和真实的生活。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脚步,是一个在全民族内心深处渐渐苏醒的春天。我们应该的美丽是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要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根据美学原理,根据大美学、新美学的精髓,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用美的观念体系建设现实世界、真实的生活。要有全面的美、实在的美、有质量的美,而不需要片面的美、浮华浅薄的美,就是要维护好既有的美,创造出新的美。建设“美丽中国”是多主体共同的心愿、目标、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有一个美好的家园、美好的境遇,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甘甜的清水,在清幽的环境中散步,在灿烂的阳光下或者星空下享受生活。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每个人每个主体的心愿和目标,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目标,是要靠全社会每个能动主体积极行动、共同参与、大力投入、付出代价才能完成的神圣使命。要建成一个美丽国家,需要具体到建成一个个美丽的地方。因此,各地政府在建设和发展时要充分注意美丽的需要和美丽的原则,而且要拿出切实的美丽的动力。同时,要建成一个美丽的社会,需要具体到建成一个个美丽的社区、美丽的人群和美丽的具体个体。其实,这是一个需要借助一系列政策措施、群众自觉和社会协同的公共行动,是一个万民并举、同开盛世、共创高度文明的系统工程和综合过程。总之,我们不仅要探讨“美丽中国”的意义与含义,而且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努力积极行动起来,包括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的全面融合同步开展等等。要科学地处理好发展物质与建设精神家园的关系,确保我们所维护、创造的美丽是有深度和高度的,是全面有质量的,切实打造出完美现实的“美丽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工业化要避免“蝗虫过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治理雾霾、关注环保已成为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有媒体已经预言,大型污染防治会成为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我的题目是“雾霾覆盖的启示,工业化如何避免蝗虫过境的灾害”。引用70多年前甘地说过的一段话:如果印度试图像西方国家一样走向工业化,连上帝也会出来阻止,一个微小的王国(英国)将全世界套上枷锁,要是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也这样,最后一定会像蝗虫般啃得精光。引起雾霾的元凶是PM2.5,对于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难怪阿里巴巴的马云在2月22日发出愤怒的调侃,他说:“这次北京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那么高兴过,因为特权阶级有特权的水,就没有特权的空气,他们回家同样要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但相应的环保法规不健全。美国的空气污染治理也不是一夜完成的,实际上经过了很多次公动。美国的措施从最初推进到现在,大部分企业因商业利益问题也有过较强的抵触,但通过“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已得到治理。我参加过很多大工厂、大企业的可行性建设评估,环评报告形同虚设。所以,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绝不仅仅是技术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权钱交易的较量。可喜的进步是,2012年2月29日召开由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在大气环境品质衡量准则中增加了PM2.5。有消息称,2013年6月底和10月底前分别要出台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标准将不大于10ppM(百万分之一),过渡期到2017年底。这个标准比现行的50ppM要提高出5倍,油品要升级了,这说明政府对治理雾霾的重视,成本当然是要由国家税收、油气和消费的人一同承担,但是“两桶油”应该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要避免蝗虫过境的灾难,这对党、政府、全国都是挑战,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下,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在工业化进程中避免“蝗虫过境”的灾害。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美丽中国”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资源、环境等等。刚刚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1.9万亿元,增长很多,其中工业占45%,但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也很大。2005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概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与世界中等水准,而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是34%,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水平。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造成负面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中央也提出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角度来看,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02年南非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三种比例的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2012年6月份总理参加里约的会议,重新强调了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我们是三个支柱不平衡,经济很强大,但其他的很弱。我最近开了一个山区发展的座谈会,省里、县里的干部都提GDP,因为他们三两年就调离岗位,如果太注重环保,对政绩有影响。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政府、企业、媒体都有责任来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努力。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生态建设,这里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前些年提出生态城市、生态省,甚至有人提出将森林覆盖率多少作为一个指标。我想这是片面的,这里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西北地区提出人造湿地,像阿克苏建设塞上江南,实际上没注意上下游用水的关系。还有很多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比如像西部地区,云南发展橡胶觉得经济效益很好,但是橡胶原产地是热带雨林,那里终年湿润,而云南是旱季、雨季很明显,所以造成他们缺水干旱,都跟这个有关系。另外,我们的祖国很多地方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这方面在管理上、体制上都还很不到位。所以,我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很多方面协同。

  世界屋顶绿化协会常务副主席王仙民:建设美丽中国应剔除“污染毒瘤”现在中国发展面临两个大毒瘤,一个是腐败,一个就是环境污染。“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环境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过去30年,中国的建设成就毋庸置疑,但单纯的GDP增长使工业快速地发展,城市大高楼、大马路、大广场崛起的同时,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超过资源环境容量限度就会产生问题,过去粗放式发展已让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置于危险的边缘。以汽车为例,北京的汽车饱和量是200万辆,现在已经远超于饱和量的两倍还多,到了2015年会达到这一个数字的3倍,到2020年就会达到饱和量的5倍。过度负荷导致环境自净能力低,污染严重。今年1月份,北京有25天都是雾霾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从医学的角度讲,PM2.5比非典要可怕得多,会侵入肺泡,影响人的呼吸与血管系统。而北京的PM2.5的浓度已达到爆表的程度。现在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匹夫有责,应全民参与。治理雾霾的办法能够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方面要从根源上清理和减少污染源,如煤改电、控制机动车排放等;另一方面,对于已生成的污染物只可以通过环境进行降解、吸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污染是堪比工业与交通污染的排放大户。在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新的建筑都做了100%的绿化,因此,一定要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通过加强建筑绿化增加环境净化能力。我国建筑能耗是日本的9倍、欧盟的5倍,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率。美国一位科学家曾告诉我,在做试管婴儿的过程中,如果房间里没有绿色植物,和卵子很快就死亡;而植物所带来的富氧离子与湿度会增强细胞活跃度,诞生健康的婴儿。当一个地方是荒漠化的时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希望政府和媒体多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并从法律上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共建美丽中国,共创美好蓝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肺癌肿瘤中心主任支修益:治理PM2.5需要长期的规划我国以前重点监测PM10,它跟呼吸系统的急性病有关系,会引起哮喘、气管炎、咽喉炎。PM2.5的危害更大,如果治理不好的话,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PM2.5进入到肺以后还能进入到血液里,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PM2.5只是颗粒,关键是其搭载什么物质。在重污染地区,PM2.5搭载的都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致癌物质。如果这种有害的影响一年只有几天还行,但是像一月份,31天中有25天都是有害的天气,那么后果很难设想。目前,我国PM2.5的形势很严峻。按照卫生部公布的全国的癌症发病情况,肺癌的发病死亡已经排到第一位。哪个地区工业污染系数大,哪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高,便是癌症的高发地区。我的建议就是正确地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北京市环境问题跟周边城市的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即使北京在环保方面做得很好,山西、内蒙古和河北的环境保护没做好,北京也不会有好的环境。我希望这次两会能在重视环渤海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能重视大渤海区域环境的保护。美丽中国这个口号、目标很好,但这不仅仅需要一届、两届政府的努力,至少需要三届、四届的政府才能解决好。北京在20年前规划的人口规模是不超过1500万,有统计称北京市人口已超越了3000万,但实际上通过种种数据、综合资源消耗量来看,北京市有接近4000万的人口。面对这么多的人口,城市环境如何承受?北京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提案中都建议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之间要有绿化带,可是现在绿化带全盖成商品房了,没有湿地、绿化。另外社会保障体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此次“我心中的美丽中国”网络调查关注度比较高的一点。现在我国重大疾病慢慢的变多,像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尤其是开放以后,“因病致贫”的现象更多更突出。所以,我国在重大疾病的保障方面要开拓更多的思路:一个是增加医保目录,那些能为老百姓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药品应该适时纳入到医保体系,而不能仅局限于5年、10年一次的调整;同时医改的试点工作不宜太快,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及时总结经验再推广。

  著名新闻学专家展江:重新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最早是德国人哈贝马斯提出来的。哈贝马斯作为一个批判学者,他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西方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慢慢的开始反思的过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认为我国恐怕也到了这样一个时间段。“美丽中国”这个概念确实还要收窄一些范围,如果要扩展成社会的愿景也可以。但这里是不是要和生态中国、绿色中国作一些衔接。另外,如果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如果要建设一个广义的“美丽中国”,离不开法制。最近,习反复强调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如果能向这个愿景靠近,会更好。当然,能够最终靠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变得更好一些,这是可求的。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西方目前面临经济萧条、就业、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等很多问题,但西方的生态环境还是好的。我国现在的优点是经济发展,政府有钱,人民生活基本有保证。但问题是,科学技术如果作为宗教来崇拜,可能就导致极端问题。GDP至上,其中一定蕴涵着对各种新科技的重视、利用、改造,这本身没问题,但是过度一定会产生问题。另外,我国现在出现了强势的利益集团,他们在背后影响着甚至操纵着舆论。这是民间自发还是利益集团操纵的舆论,目前还搞不清楚。举例说明,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片子叫《怒江的选择》,我们在谷歌或百度上却找不到这一个视频。它为何会被删掉?这完全是重视所谓的GDP。我觉得是不是背后有利益集团在操纵。很显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个口号,在整个社会里应该到了重新认识的过程。现在我国要逐步开放舆论,有序健康的理性的舆论,让更多的信息能够平衡、透明。最后还需要有高层的认可。GDP至上可完全通过中央的政策或指向来扭转,只要把所谓的考核指标变一下。其实,我们能够最终靠一些表象看到目前环保所面临的窘境。所以,如何能制衡强势的GDP至上,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命题,为我们指引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保罗生物立足于自主创新,着力用科学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目前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目前,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可达41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1/3,为世界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增肥量而不增产量的尴尬,原因是施肥结构不合理。同时,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性状恶化、农作物品质下降和水体污染。

  十八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ECO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农业污染问题,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解决。我们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保罗生物与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着力开展技术的再创新,研发生产能够符合我国生态农业要求的微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所需要的上游功能菌种。经过对引进菌种的分离、纯化、筛选、鉴定和改良实验,目前已经掌握了微生物肥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菌种技术,拥有这些农业用菌的自主知识产权。

  对于农业污染物的治理,目前除了农民认识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找不到比目前的解决方法更划算的处理方法。保罗生物通过发展生物有机肥技术,选择重点农业县市,利用当地丰富而廉价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联合建立生物有机肥生产厂。

  面对目前严峻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保罗生物将把科技的力量变成现实的美好,努力建设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让科研成果变成国人能够认同、认可的好产品,造福苍生,还大地绿色,修复我们的美好田园。

上一篇: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专转本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二)
下一篇:肃南:完善基础设施建造 刻画景区新形象